close

中國時報 2005/04/26 【黃俊儒】

  

在相對論發表屆滿一百年,世界各地舉辦許多慶祝活動。連國內平日對於科學知識著墨甚少的大眾傳媒、商業團體等,也舉辦系列活動以搶搭此一熱潮。

  就科學理論的創發而言,相對論所扣連的諸如「雙生子弔詭」、「時空彎曲」、「宇宙膨脹」等概念,不僅創意十足,更滿足了許多人對於浩瀚宇宙的無盡想像;再者,就愛因斯坦的生平而言,從瑞士專利局的檢查員,一躍成為物理學的巨擘,之後催生曼哈頓原子彈計畫、被徵詢為以色列的總統人選等,傳奇的生平,以及獨具風格的外表造型,每每帶給人們無限的驚奇。

  相較於大師所受到的歌頌與光環,國內媒體中對於其他科學知識與科技新知的關注,似乎就相對地顯得冷漠且不成比例了。近年來由於媒體的激烈競爭,煽色腥的報導取向當道,導致報導者對於科學產製的過程或是學科的內容缺乏清楚的理解及深入的認識,因此謬誤的機會大增,捕風捉影、過度推論的狀況層出不窮。例如過去就曾有報載台灣牡蠣致癌風險是美國五○○倍,惟科學家所宣稱的情況是一天吃一三九克並連續吃三十年,此情形才會成立,但是經報導之後卻讓一般民眾看起來像是吃了就易致癌。

  依據筆者檢閱國內近幾年主要報章媒體針對科學相關事件的報導,發現觸角多焦注在科學事件的下游層次,而對於科學知識的前沿發展,則多倚賴援外的編譯稿,例如直接編譯自《自然》、《科學》等專業程度極高的科學期刊。這種科學傳播的生態造成嚴重的兩極化現象,導致在科學事實的論述光譜上,中間地帶消失了,不是聳動荒謬就是艱澀難懂。

  在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科學爭議與日俱增的時代中,媒體一方面過度抽離科學新聞中科學/科技層面的知識內容,抹殺了科學新聞之所以別於其他社會新聞或政治新聞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則像人格分裂似,過度強調科學新聞的科技知識內容,簡化科學新聞的社會性格,粉飾科學新聞為獨立公正客觀的神格形象,並無形中過度提高了公民在科技社會相關議題中參與意見的門檻。

  深究國內科學傳播的問題,其實與國內目前相關新聞從業人員多為人文科背景出身,對於科學/科技知識的掌握並不夠熟練,且國內不曾有任何學校有計畫地培育科學傳播人才有關。反觀國外狀況,在九 ○年代當時,美國就已經有七十餘所大學及研究所設有「科學傳播」課程。因此,深化科學新聞報導的品質及豐富解析的視角,有待新聞從業人員的養成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含括跨領域的思惟。

  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嘴角邊的一抹微笑依舊,與報載中幾位物理資優生的自信微笑神似,但是在熱鬧的科學嘉年華過後,不要忘了更多對於科學知識嗷嗷待哺的企盼臉孔。(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科學傳播
    全站熱搜

    subaru4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