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12-26 聯合報 【黃俊儒】

 

就在聯合報甫推出「新聞中的科學」專刊的隔天,頭版消息就驚爆號稱韓國「國寶」的複製科技先驅黃禹錫,論文內容被證實為捏造的消息。韓國政府七年十三億的揠苗助長,換來的不過是科學史中另一個「科學家不當行為」的案例。但對照「新聞中的科學」版面中那些積極正面的論述,對這種「不當行為」的報導也算是一種「科學新聞」嗎?

其實類似黃禹錫的例子,在科學發展歷史中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例如十九世紀末,在德國科學家侖琴發現 X-ray後,就造成了一股研究光學射線的風潮。其中法國科學家也在二十世紀初期宣稱發現了另一種射線 N-ray,在夾雜著地域主義及民族情感的作祟下,大有與德國互別苗頭的意味。但該實驗結果卻遲遲無法在其他地方成功複製,後來終於揭發了科學家助理協助造假的事實。更有意思的是,有些N-ray 的死忠支持者仍不願接受這結果,繼續作了幾年實驗試圖證明這個現象的存在。類似事例雖以科學活動作為場景,但其中卻涉及了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甚者更可能與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相關。

科學新聞無疑是普羅大眾接觸前沿科學發展的一項重要管道,而過去科學新聞無非就是意味著「與科學知識相關的新聞報導」,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多元,所謂的「與科學知識相關」,其意義恐怕尚有續加闡明的必要。例如有關核能發電廠的爭議,在說明民眾抗爭的部分,可能是以政治新聞或社會新聞的方式來處理,而對於核能發電的原理、過程、建制可能就歸為科學新聞的範疇,顯見科學新聞中的「科學」,某種程度上是等同於一種「靜態的科學知識內容」。

但是現代的科學活動早已融為社會活動中的一環,並從「小科學」時代進入「大科學」的時代。在「小科學」的時代,科學活動可以憑一己之能,運用簡便的儀器就可達成,例如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自己就可以完成許多對於自然界的理論;但是進入「大科學」的時代之後,科學研究活動多得透過團隊方式以及昂貴的儀器方可進行,例如粒子加速器計畫、人類基因體解碼計畫等,均需仰賴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

影響科學發展的因素日益複雜,跟社會之間的關係也越加緊密,不僅科學的成果會影響社會的發展,科學活動也需要透過社會的支持來取得奧援。因此新聞中對於現代科學活動的報導,理應同時含括其知識面及社會面的內涵。如此才不會徒然建構了一個過度純粹與抽離的科學形象,不僅失去了「人」味,更可能無形中過度提高了一般民眾參與科技社會議題的門檻。因此,黃禹錫雖然不光彩,但這一樣是科學新聞!

 

(黃俊儒/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科學知識 科學 新聞
    全站熱搜

    subaru4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