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12-12-27 01:20

    2012-12-27 中國時報 A17 【黃俊儒】

    沒有意外的,十二月二十一日之後,我們繼續工作,繼續上課,沒有改變什麼。在這段末日傳說的期間,有人擔心會影響民眾的心理,還有教師擔心學生不準備期末考。奇怪的是,筆者遇見的大部分人或學生,都只是把這件事當作閒嗑牙的話題,少有人當真。如果不是媒體的推波助瀾,壓根沒有人會發現馬雅文明跟台灣有如此重大關連?

    這段期間,媒體大肆報導、談話性節目連日轟炸不說,有單位大張旗鼓舉辦末日特展,科學家也錄製影片用科學知識來破除迷思,有名嘴更不甘寂寞地與科學家隔空叫罵熱鬧得很。如果大部分的人看待這一次的末日傳說都是如此淡定的話,那麼到底傳達這一連串末日訊息為的是什麼?在這一場末日傳說的大戲中,助長了誰?受益了誰?

    對於末日傳說的各種觀點中,「科學」與「迷信」就像是一條光譜中的兩個端點,大部分人對於這兩個端點其實是有定見的。例如,生病時,多數民眾會選擇現代醫學的建議而進行治療;外出時,大家多會將氣象科技的預測作為生活的主要指引;日常生活中,更會仰賴現代科技所提供的某種程度方便性及信賴感。相對而言,若有人透過求神問卜來決定生活周遭的事務,相信多數人會斥之為迷信,或認為是因為有著不同面向的文化、心理需求。因此,台灣社會在「科學」與「迷信」間,存在著相對清晰的分野。

    然而真正具挑戰性的,是介於科學及迷信間,有學者將它稱之為「灰色科學」的這一塊區域。這個區域在這條光譜的中間,既非教科書中的科學理論可以解決,也不是全然的民間信仰所能安置。例如,有些科學理論尚無法百分之百掌握或確認的議題,或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複雜因素的議題,好比說「基因改造食品會危害人體嗎」、「核能電廠該持續興建嗎」、「石化業會造成當地民眾的健康威脅嗎」、「保護溼地應該優先於工業區嗎」等,在這樣的議題中,需要瞭解如何理智地運用科學,以及同時瞭解科學的效果、侷限及風險等,相較於「用科學破除迷信」這樣的古老命題,它的意義更重大而且更迫切。

    如果實在憎恨台灣社會的理盲與濫情,受不了媒體的浮誇及煽動,那麼面對這種每幾年就要發作一次的廉價議題,選擇「冷漠以對」會不會比「隨之起舞」更有效些?因為這些議題恆常存在的理由,向來就不是建立在科學家所諄諄教誨之科學真理的對立面上,不過就是一種情感層面的投射與需求。用科學知識來破解這樣的議題,可能是殺雞用牛刀,也可能是砍錯了方向。因為如果這件事成立,我們是不是也該嚴肅地面對天天都會出現、影響層面更廣的星座運勢分析呢?當然,如果大家只是想在這樣的末世舞台上分一杯羹,那就另當別論。因此這件事情過後,如果名嘴荷包滿滿、談話節目收視上揚、展場來客量大增、名人人氣破表,那就不足為奇了。

    當大家在搭建的馬雅神殿前敲響「末日警鐘」,歡天喜地的迎接重生的時候,警鐘終結的可能只是今年度的一場嘉年華會,卻終結不掉下一次的末日傳說。

    (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中國時報
  •  
  • 【黃俊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末日 媒體
    全站熱搜

    subaru4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